|
|
|
|
紫砂雕塑的形式之美 |
|
紫砂雕塑的形式之美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必须依附或者寻求一种与之相符的形式载体,这种载体的可容性、可塑性与可读性都能较好地把握该门类的特性、法则与规律、比较合理地再现它的内涵,从而使得它的形式之美历弥常新。
紫砂雕塑的特定形式既不同于一般城市雕塑的那种标志性、纪念性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要素设定,也与其它的木雕、砖雕、竹雕、石雕、象牙雕等形式的雕塑存有差异,它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讲是充分利用了紫砂泥材质的特定压延与调研出的颗粒状通过一定比例的沉腐、掺和、配比及其它原料的准入并施于不同程度、不同量感的割裂或揉合,再经过不同烧制火温的处置方能实现作者的意图。
正因为有了它对泥、色、水、温及顺序排列和其它相关可以掺和的材料结合,所以它最终所产生的形式之美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加上紫砂壶艺术上的现存经验与几代艺人们的摸索总结,也使紫砂雕塑的形式语汇越加丰厚。另外紫砂雕塑的各个阶段的深入派生出各自不同的适合自己手感及运用手法的工具,才使它产生的材质之美更加能唤起人们视觉的享受与触摸之美。
紫砂雕塑的形式一般为仿古、写真、寓意等派系与门类。有的是以生活及身边的人、事、物为所塑原形,经过提炼夸张捏塑而成。明代紫砂高手时大彬曾捏过造型简洁、衣纹飘逸、神情凝重端庄的观音造像。而清代的写真大师陈鸣远所作果瓜小品更为一绝,常使人难辨真仿。他捏出的仿古器皿,也集严谨、清新、浑厚与典雅之美于一体。当今紫砂雕塑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创作的《不朽的生命》将鱼、龟、蟹、蚌、田螺聚集一起,用不同的泥色、表面纹理与质感,动势与张力使生命的瞬间在此凝固、流动与升华。该作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陶展中引起不小的轰动也在情理之中了。徐秀棠大师创作的另一件《强过横者在于勇》表现了第一位吃螃蟹的勇士,盘中的蟹壳、蟹爪及蟹肚的肌理用陶土略加瓷泥并恰好地利用窑温再现得比真实还具细节与色泽,让观者赞叹不已。他的学生工艺师徐青创作的《篱笆墙下》的丝瓜与蒋才源创作的《花菜与蚂蚱》都能真实细腻地表现出紫砂小品的精致与完整。另一位学生、助理工艺师黄旭峰创作的《皮鞋》使皮鞋的摺皱、边的针脚、鞋底的磨擦痕迹及鞋帮衬里的布纹细节逼真地塑造出来,让人领略了写真艺术的高超水准和“愚弄眼睛”。
由于紫砂材质的古朴、雅致,外加市场的影响,紫砂雕塑形式多半为佛像、神话与历史题材,而仿古的形式也十分贴切地再现主体。衣纹的飘逸垂挂,面容的端祥与秀丽,以及骨肉在泥性压延下的起伏都使人产生一种神秘与墩实、圆融与自在。徐秀棠先生创作的观音、如来造像既为紫砂雕塑类的杰出代表,也为海外华人及佛教界所认同。脸部精到的刻画是体现作者静心虔作的主要区域,一般人要么拘谨要么技不如人勿敢深入,一条眼线,卷曲的嘴角,就是骨肉分明,直落挺括的鼻架往往也会疏于体察而流于平庸。所以仿古之美需要高超的技艺与对美的理解与高度概括。
寓意在艺术形式里可谓是常话常新的主题,它的艺术形式在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氛围里,通过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主题凸现出来,给人遐想,发人深省。徐秀棠大师创作的八怪《丈天》、《捧珠》、《蓬莱》等就较理想化地表现了这种多变与统一,隐喻佛国的洁净与因果关系。我创作的《无量寿佛》、《面壁达摩》也是借助盘根错节的树根与凹凸多变的体块再现树石即佛,佛即树石,形制与内容的对立统一,较为含蓄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形式同样达到较好的效果。高级工艺师徐达明创作的《圆融》就是将圆柱的体积分割、堆积、错位,后背取樱木作圆形佛光,给人以融和圆满的主题引索。徐秀棠大师近期创作的《空》、《恒》、《善》也是借用较为抽象的形式载体,利用多变交叉圆形过渡与迂回,表现空的境界,直线与斜面大块的对比与组合,产生出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恒》的气度。
随着时代的变革,地球网站的形成,人们对美的形式也趋多面化,作品的形式法则与金科玉律也在面临新的挑战,人们习惯方式的转变及对形式之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变形的、夸张的、幽默的、批判的、猎奇的甚至反传统的形式也应运而生,且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体与收藏界的关注与喜爱。如罗小平创作的《愚者系列》、《行走的人》正是总结哲学的思考与传递一个叙述性的内容和个性。吴小楣创作的《盛世风流》则将汉俑的简洁、稚拙牵作自己的创作主线,动态更夸张,结构更粗实,简单大块的体面与线形,使颗粒状的肌理质地更突出。我不久前创作的《珠玛拉雅》采用卷筒成形逐步添加小块泥片来加强手捏泥雕的触角感来表达西藏女的苍凉与倔强,而《女人体》则用较为柔和、舒展的线形结构,使发的洒落与头、背、臂、脚之间连于一体,高耸挺括、平和洁静和富有现代美感。
紫砂雕塑的形式之美因为它的久远而深入人心,也因为它的沉重的包袱而继续不断地需要重新认识。一个固有的攻克不破的模式显然是可怕的,开放的年代造就了开放的原创人员与包容的观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震撼与惶恐不安。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精神需求也已提到老百姓的茶余饭后,用什么来慰籍自己的精神需求?用什么形式表达新的观念与思想?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文化产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与自责的吗?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天外来客时,我们还会因为想象的枯竭与平庸而束手无策吗?美国著名陶艺家罗勃特·米尔斯说过: 艺术家与观赏者一样,寻找独特中的完整,自我的真实、传统的真实、创新的真实。我相信,我们会跟随时代的潮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对形式之美的关注来传达各自的观念、情感的交流与迫切的欲望,使紫砂雕塑的形式之美不仅拥有今天、明天,同样拥有未来。 |
【关闭窗口】 |
|
|
|
|
|